10
2015/09
分享
肖益平:奮斗一輩子 只為幾片“樹葉子”
發(fā)布時間:
2015-09-10 12:00
來源:
肖益平:奮斗一輩子 只為幾片“樹葉子”
人物名片:肖益平,1964年生于安化縣,現(xiàn)為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,高級評茶師、高級農藝師、國家茶葉技術標準化委員、國家邊銷茶工作組委員、中國黑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,千兩茶的現(xiàn)代復興是他的親力之作。2008年安化千兩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被列入《國家非物質文化重點保護名錄》,成為中國茶文化中的瑰寶。
“奮斗一輩子,只為幾片樹葉子。”這是千兩茶大師肖益平的微信個性簽名。
這句話不僅道出了這位大師一輩子對茶的追求,更道出了他對茶發(fā)自內心的熱愛。
2015湖南茶葉“千兩茶大師”、中國黑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、高級評茶師、國家茶葉技術標準化委員……這一系列莫大的榮譽,更是對他事茶事業(yè)最好的詮釋。
近日,在白沙溪茶廠的書畫室里,我們見到了這位大師,素雅的打扮,身材適中,有著山里漢子獨有的精氣神,卻又處處透著沉穩(wěn)和淡然。
一杯千兩茶湯上桌,一股厚重的茶香縈繞,而采訪就在墨香伴著茶鄉(xiāng)的畫室中進行。
湖南不僅有湘繡還有湘茶
歷史上作為世界黑茶的生產中心,安化山山種茶,四季運茶,自古以茶揚名天下。
1964年,肖益平就出生在這個美麗的山城。
1980年,剛剛高中畢業(yè)的肖益平招工進入了白沙溪茶廠工作,在車間工作幾年后,他進入湖南農業(yè)大學學習,師從中國茶學泰斗施兆鵬。
“在農大學習那段時間,使我對黑茶,特別是千兩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黑茶的文化、制作工作、保健作用都讓我為之著迷。”回憶起那段學習歲月,肖益平說自己受益匪淺。
學成歸來后沒有幾年,肖益平接到了廠里一個重要任務:廠里決定以千兩茶為主打產品,改變白沙溪逐漸走向衰落的困境,而研制千兩茶這個重擔則由肖益平為主負責。
眾所周知,黑茶中的“千兩茶”是湖南黑茶中獨有的精品,因其獨特的外觀、品質及獨有的制作工藝,被稱為“世界茶王”。
千兩茶生產工藝復雜,在新中國成立前只流傳于少數(shù)民間作坊,為世代家傳之密,其制作工藝只掌握在極少數(shù)老技師手中。1952年,實行國有化經濟改革,白沙溪茶廠將少數(shù)掌握千兩茶技術的老技師聘請到茶廠帶徒生產,第一次恢復了因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期間一度失傳的安化千兩茶生產。1958年因國家計劃變動,要求白沙溪茶廠以機械化生產的花磚茶代替人工踩制的千兩茶生產。因此,在30多年中除了1983年臨時性生產過一批千兩茶后,再也沒有生產。
停產30多年,要再次恢復千兩茶生產,可不是說做就能做的。
“當時生產千兩茶面臨著一沒有技術、二沒有原料、三沒有技師的困境,是一次搶救性的恢復。”
可年輕氣盛的肖益平并沒有被困難嚇倒,他毅然接受了這個其夢想很久了的任務。沒有技術,就千方百計找到了70多歲的原來白沙溪的老廠長當技術顧問;沒有制作千兩茶的竹篾簍子,就四處尋訪名師;踩茶沒有人員,就請回了一批退休了的老技師,以老人帶新人的方式開工了。
在肖益平的努力下,白沙溪茶廠的千兩茶制作車間辦起來了,在“壓起來呀,把杠抬呀!重些壓呀,慢些滾呀!大杠壓得好呀,腳板穩(wěn)住勁呀。小杠絞得勻呀,粗茶壓成粉呀,細茶壓成餅呀,香茶銷西口呀……”的號子聲中,白沙溪茶廠的千兩茶迅速崛起并成為中國茶的又一瑰寶。
2008年,白沙溪千兩茶制作工藝,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2010年,白沙溪黑茶被指定為上海世博會湖南館指定禮品茶和聯(lián)合國館專用茶,代表中國茶香醉世界。2015年,白沙溪千兩茶獲評為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駱駝獎,閃耀世界舞臺。
而肖益平當初“把湖南的安化黑茶做出去,讓全世界都看看,湖南不僅有湘繡,還有湘茶”的夢想實現(xiàn)了。
“安化千兩茶”是煉出來的
千兩茶這么神奇和獨特,是怎么做出來的呢?
當談到安化千兩茶的制作工藝時,肖益平的神情明顯激動了起來。
“其實‘安化千兩茶’工藝的特殊性不在于‘制’而在于‘煉’”。肖益平一語道破千兩茶的奧秘。
“為什么呢?”看到我們眼里的疑問,肖益平娓娓道來其中的“玄機”。
“首先,千兩茶的原料要通過‘七星灶’的烘焙,增添其特殊的松香氣味,這是第一‘煉’。何謂‘七星灶’,即根據北斗七星在銀河系中的排列方位而設置的七個灶孔而得名。其獨特之處,不僅在于節(jié)能省柴,火力集中升溫快,更重要的是使茶葉在烘焙上受到灶內如同一個小天體的七星相拱,被放射出的灼熱之光的烤煉,排除異味,煉就茶香之精華。”
“其次,‘安化千兩茶’加工工藝的核心是七人小組踩制法。七為陽數(shù),絞杠司壓乃剛氣十足,上如五岳壓頂,氣勢恢弘;下有抽篾緊簍,猶如黃龍翻滾;加工號子,氣壯山河,粗獷有力,凝七人之陽剛,聚七音之韻律,驚天地,泣鬼神。若身臨其境,宛如進入了遠古野曠時代,場面十分壯觀,頓生團結就是力量的源泉之感。”
“最后,是‘安化千兩茶’七七四十九天的自然晾制過程。其干燥方式也十分獨特,不入烘房,而置于露天晾棚,經日曬夜露,歷煉七七四十九個晝夜,由緩慢發(fā)酵至自然干燥,吸人氣和天地之靈氣為一體,方能形成一支獨具奇效,越放越神的千兩茶。”
如此復雜而又神奇的工藝,難怪茶業(yè)界人士都說“安化千兩茶”是安化黑茶的靈魂,是制茶人力量的聚集。
比技術更重要的是用心做茶
2014年6月15日,“白沙溪黑茶‘大師千兩’全球首發(fā)式暨文化品鑒論壇”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。首發(fā)儀式競拍環(huán)節(jié)中,白沙溪黑茶“大師千兩”竟以高達88萬元的價格被拍走。
而這款茶的研發(fā)者,不是別人,正是肖益平。
其實不只是這一款,肖益平每制作的一款千兩茶,一面世總是受到市場的追捧。這其中的奧秘又是什么呢?
“我覺得做茶,比技術更重要的是用心。唯有用心,才能達到‘人茶合一’。”肖益平如此說道。
簡單的一句話,詮釋的卻是作為大師的理念和境界。是啊,工藝人人都有,為何白沙溪卻成為佼佼者,也許這就是答案。
幾十年來,白沙溪人“一直在傳承,一直在創(chuàng)新”,不斷去了解和琢磨做茶的真諦,用心做好每一款茶。
在做茶的實踐中,白沙溪人都會遵從“用心”這個原理。在至關重要的拼配工藝上,總是力求精益求精。根據選擇的原料等級以及每種原料拼配中的差別,產生的口感差異,從多范圍多方案的拼配中找出最佳設計方案,一如包子的餡,表面相似,餡不同而味道各異,一如白沙溪黑茶:“每一泡都有特色,每一泡都有故事”。
在白沙溪茶廠35年,千兩茶的厚重、溢香、內蘊讓肖益平擁有了一顆茶心——嚴謹、用心、沉穩(wěn),而這也成為了他與白沙溪一輩子解不開的緣分。
他說,他愿意為安化黑茶奮斗一輩子,并樂在其中。
上一頁
下一頁
上一頁
下一頁